金融EMBA
在线咨询
预约咨询
立即申请
手册下载
返回顶部

探寻中国金融改革推进之路——SAIF金融E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05-29

5月27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携手第一财经研究院、《比较》杂志在北京共同举办SAIF金融E沙龙活动,本次活动以“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为主题,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携所著新书《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与《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与大家共同分享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新观点与新思路。


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郑联盛,中国银监会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比较》杂志副主编吴素萍、《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等应邀出席活动。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以“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的主旨演讲中,重点从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的内容详细阐述了资本市场开放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他认为,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协调推进各种金融改革才可以减少金融体系的振荡,有序地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


盛松成司长进一步解释说,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的重点是关于改革的次序论。按照先内后外的理论,如果国内利率市场化没有实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没有到位,就先放开了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必然收到重大冲击。而这样的次序论是基于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

盛松成司长认为,这两个基本理论都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不可能三角理论的最大缺陷是没有考虑大国因素。其次,三角理论研究的是极端情况,而通常情况往往是中间状态。第三,忽略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

“理论必须符合实际,任何不符合实际,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无论表面如何完美都不是正确的理论。”盛松成司长最后指出,要解决资本市场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同时开放,达到均衡。“但同时开放达到均衡就是拉美国家的大爆炸,整个经济瞬间失去市场基础了,陷入混乱的状态。”他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的试错、不停的开放,协调推进、相互配合,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在《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主持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分别就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表了不同观点。

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对于盛松成司长的观点表示了极大的认同,他指出,很多金融体系的板块是具有互相关联性的,很多时候不能只考虑汇率问题,“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还有一个风险,存款利率还会上升,因为跟这个国家的自然利率有关系。”钱军教授认为,利率市场化应和资本项目开放相结合。


而在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看来,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利率、汇率和资本项目,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郑联盛均表示认同,他认为金融体系改革必须依靠三个支柱:一是要素的市场化,二是市场机制的建设,三是相关体制机制配合。而中国银监会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则认为,在阶段性的特定语境条件下,把利率改革、汇率改革,特别是把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看作是金融改革的内容是可行的。

在谈及金融改革问题时,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针指出,中国的金融改革不能避重就轻,应解决金融准入长期受管制问题,他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下行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需求严重不匹配。

嘉宾们的讨论也引起了现场观众积极参与的热情,纷纷就该话题展开提问。在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利率市场化放开后,利率水平上升还是下降的问题时,盛松成司长表示,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可能会上升,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包括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利率应该是有向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