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MBA
在线咨询
预约咨询
立即申请
手册下载
返回顶部

学员评课:Saar教授“领导力”

发布时间:2016-10-31


倪龚炜 (SAIF金融EMBA学员、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房地产及基础设施事业部董事总经理)

“领导力”这门课比较接近我理想中的EMBA课程。教授学贯中西,从西方科学的组织管理学理论回溯到中国东方的儒释道文化,没有太多晦涩的理论灌输,而是从人的内核个性出发探讨怎样挑战和改变自我,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再延伸探讨管理者的领导力以及不同行业所要具备的企业文化,这种由内而外的传授方式加强了学习效果。


另外,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也让我们对知识点有了更好的理解,特别是教授和学员的场景模拟互动,不仅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更有带入感,让我快速进入角色,联想到自己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问题,去思考解决方法。比如如何在家庭和事业间找到平衡?是否因过于追求绩效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关怀和培训?在这些方面给了我很大启发。



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包括我所在的金融业都在发生很大的变革。课堂上,教授首先帮我们梳理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管理者?让我们先认清自己,再去做变革。比如我是偏内向的性格,我会习惯用自己舒服的模式来处理事情。但身居管理者的岗位,必须擅长开放式沟通、交流,所以我会有意识地进行个性训练,包括来SAIF读EMBA,也是对自己的调整和锻炼。实际上,只要主动做出一些改变,就能让人的能量更大化地发挥出来。


身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擅长处理好组织机构中人与人的关系,调动不同的人为你工作。教授关于“领导力七要素”的讲解让我深有体会,明白了“沟通”、“勇气”、“关爱”这几个要素的重要性。


沟通是很重要的环节,设身处地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和员工交流,这是我在后续工作中想要改善的。当下,我们的组织处于变革中,有一些以前的弊病需要改善或攻克。比如中融信托的传统优势在于给房地产企业或者政府的融资平台提供融资服务,但随着经济下行,这种融资服务加杠杆的业务机会也在缩减,风险也越来越大,公司也为此提出了往产业和实体经济投资方向转型的战略。但是这与我们原有团队的业务资源、工作经验有背离,因为变革意味着离开以前的舒适区,我们的骨干对此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这就需要管理者与之进行良好沟通,要有勇气指出他们的问题。


教授的课程也给了我一些参考样本,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帮他找到自己的方向?沟通的落脚点要建立在对方的利益之上。当然,如果员工执意离开,也应该坦然接受。因为一个组织的人员需要良性的流动,企业也会因此吸引到更符合未来战略方向的人才。



张兴国 (SAIF金融EMBA学员、毅兴投资集团董事总裁)

中国有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投资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的感触很深。越是近距离地与项目接触,有时越是看不清楚。但“领导力”这门课程的互动、演绎环节,让我意识到,其实不论是做什么项目,项目本身只是一方面。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准、看对人。


我是做实业出身,现在做金融投资项目。这门课第一天,教授就从“平衡”这个话题入手,来探讨公司各个业务间的平衡、企业家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我从实业到金融投资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原本在实业更多看“物”,到现在进入投资领域则要多关注“人”,这种平衡就应有所调整。


不论是公司组织架构还是企业家个人,这门课程强调内部的修炼。从投资角度来说,由一开始看项目,到最终做决策,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人”都是最重要的一环。投资项目,其实就是投资“人”,充分利用所投团队的优点,规避团队的缺点,这就是投资。这门课程就像一面镜子,尤其大量的互动环节,比如面对主动和被动来谈话的员工,应该分别怎么对待……这些对我的日常工作都有启发作用,怎么判断项目的好坏,投前和投后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对接人沟通,其中都大有学问。


虽然不可避免,但投资这件事其实是很怕走弯路的。对于人的充分认识、充分研究,能有效帮助我们判断一个项目的前景。从研究“人”入手,以对“人”性格的判断,来预判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研究透了以后,我们做投资的胜算概率就会高一点,也就能少走一些弯路。



谭云 (SAIF金融EMBA学员、鑫恒集团副总裁)

以往的企业管理学,常常让我们运用一些思想、工具等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员工和商业伙伴。Saar教授“领导力”这门课给了我一些新的启示: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员工,而要在他们原有的性格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才是企业管理。


作为实体企业的高管,对我们而言有两样东西很重要: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成本。表面上看,这两样东西和产品、财务有关,但实际上,这两样东西的关键,还是人。把握好员工,产品质量就能得到保障;管理好人,才能使企业高效地运转,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怎么管理好人呢?“领导力”这门课程第一天就用问卷的方法让我们对不同的性格特征有了一定了解,随后通过互动环节,让我们具体地认识到针对不同的性格,应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用规范当然是一种方法,但伴随着90后员工的不断加入,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就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了。不一定只有教条式的规范制度才能约束人,通过对员工本人不同个性的挖掘去发挥他的最大优势,这对员工本人的成长有利,对公司组织有利,才可以达成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