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像《终结者》系列电影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吗?
事实上,不论是互联网电商还是人工智能,“作恶”的都不是技术本身,以行之有效的反垄断监管来维护市场秩序,是所有新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016年11月2日,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与《经济学人》共同主办的高金E沙龙“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院长陈歆磊与《经济学人》全球副主编汤姆·斯丹迪奇联袂解读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与人工智能两大热点话题。
人工智能=失业率上升?NO!
汤姆·斯丹迪奇以“人工智能与工作的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从“机器问题”的历史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层影响。他指出,从使用优步订餐、打车到利用人工智能选购衣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和领域,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其快速发展的担忧和害怕。200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被描述成可怕的魔鬼,而现在人们同样担心人工智能会带来失业。
这种担忧是否成为可能?对此,汤姆·斯丹迪奇首先介绍了如今人工智能的特点和使用领域。“今天我们讲得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工智能,即机器学习。过去5年,深度神经元学习层已经开始显现效果,通过为机器提供上千万的图片和信息进行深度学习后,2015年的识别错误率只有4%。”他指出,当机器识图水平超过人类,是人们对其警醒的开始。
不仅如此,各种不同的深度学习正在被集合起来去解决某种专业任务,比如用机器写文章、控制无人机,甚至可以用于制定法律政策。人工智能的运用扩大化更加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害怕。
汤姆·斯丹迪奇指出人类的担忧主要有两种。一是担心机器人一旦变坏,可能会做我们不愿意它们做的事情,甚至把人类消灭掉。对此,他表示,“担心机器人变坏就像在担心火星上人类太多一样,不是说不会实现,只是离我们现在太远。”同时,他也强调,人们不希望产生人工智能的垄断,“人工智能如果出现垄断,作恶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另一种则是担心机器会取代人进行就业。汤姆·斯丹迪奇列举了ATM问世的例子,ATM的出现并没有造成人们想象中的失业恐慌,反而减少了银行成本,得以让银行增加网点,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会让目前一些行业的成本降下来,继而催生更多的需求。机器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的工种,而这些人可以腾出手来,去做其他更复杂的工作。他总结道,“历史经验表明机器不会取代人类,只是这一次人工智能取代人类部分工种的速度会更快,逼迫着人们去学习新的技巧。”
线上线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商监管
随后,陈歆磊教授以“中外移动互联网及行业结构的差异”为主题发表演讲,从本土视角出发,发表了对中国电商与互联网监管的看法。他指出,只要消费者需要购物体验,线下实体零售就不会因为线上的繁荣而消失。而线上与线下的平衡与互补,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来支撑。
“线上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假货,如果不加以整治,会破坏整个的市场秩序。”他列举了因中美法律环境不同导致的处理假货问题的不同结果,指出如果在美国的沃尔玛买到假货,法律会直接问责供应商,零售商不对产品质量负责,但是零售商的品牌会受到影响,而中国的法律则会直接导致零售商对产品负责。对此,他进一步提出,监管,尤其是针对造假的监管是中国电商长足、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大数据资源让消费者得利
近几年,BAT崛起的同时,引发了市场对互联网巨头们垄断大数据资源的质疑。陈歆磊教授指出,美国已通过法律将互联网作为公共事业来管理,目前中国还没有相关明文规定。“BAT占据的大数据是一个公共资源。”他强调称。
大数据的目的是精准营销,当商家对消费者数据不了解的时候,意味着利润会比较低。随着数据越来越多,精准化营销让利润逐渐上升。陈歆磊教授表示,有研究表明这种利润上升会有一个拐点,一旦过了拐点,整个产业利润会下降,竞争会加剧。在他看来,“整个产业的利润会下降,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消费者会得利。”
对于大数据的开放,汤姆·斯丹迪奇则表示,这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打破垄断,让数据分家,不一定可行。”他举例,监管者无法说服拥有丰富大数据的FaceBook将数据切一半,分给自己的竞争者。他表示,像特斯拉一样愿意主动把数据贡献出来,让其他公司也获益自然很好,然而由监管者去推动或说服企业执行,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随后的互动讨论环节,汤姆·斯丹迪奇和陈歆磊教授还就“大数据的跨界应用”、“人工智能改变教育的模式”等话题发表了精彩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