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优秀首席执行官们普遍认为,需要通过领导力将团队提升到新的高度,以推动企业内部的商业绩效。然而,究竟什么是领导力?为什么领导力在与组织中的不同人员合作时显得如此重要?领导力如何协助企业充分发挥潜力?
SAIF实践教授Shalom Saada Saar坚信:人人都具备领导的潜能。在为SAIF金融EMBA学员所讲授的、为期两天的“领导力”课程中,Saar教授带领所有学员思考着上述问题,从而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采取行动,解决各自在带领团队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Saar教授认为,领导力和文化是最具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大多数答案都与工作和家庭有关。对此,Saar教授指出:“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冲突总是令我们心如刀割。说到最好的礼物,大家都谈到了家庭,而不是利润。然而,我们真正投入的时间却恰恰相反。这种情况让人不安。”
在如今的中国,头脑聪敏的成功人士往往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们甚至可能比普通人的幸福指数更低。Saar教授认为,智力优于平均水准的人,有时却未能达到真正的“平衡”。
Saar教授指出,要达到自身的内在“平衡”,人们需要对自我具备深刻全面的了解。他甚至引用了中国《孙子兵法》中家喻户晓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课后,在接受《高金E通讯》杂志的采访时,Saar教授指出,这门课程蕴含有关性格、领导力和人类思考模式等知识点,对于金融行业中的领导者而言,尤为息息相关。
了解性格类型
每个人都会认可这一点:在改变他人之前,先要改变自我。Saar教授所执教的“领导力”课程,其原则在于让学员了解自我和他人,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同时,让自身更好地达到平衡,以轻松应对困难。
这门课程聚焦四大要素:领导力概念的介绍;如何运用各类工具来揭示个人优点与弱点;在模拟练习中将所学到的概念学以致用;以及将学习成果在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中付诸实施。
Saar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然后运用MBTI性格测试,为学员们提供了有关16种性格类型的一些示例。Saar教授指出,MBTI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首先了解自我,然后了解彼此。通过MBTI测试的协助,学员们能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些性格类型更适合于某些职位。完成MBTI测试后,学员们纷纷阐述他们的感受:“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辨别和重塑性格十分重要。”,“有必要在自我认知方面投入更多时间。”
Saar教授认为,性格并非一成不变,而会因受到年龄、经验、挫折和关爱的影响而改变。有时,人们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不同的性格。
“软性权力”与“硬性权力”
在第二天的课程中,Saar教授进一步详细阐述了“领导力”这一主题。就广泛意义而言,领导力意味着影响他人的行为、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
领导力与权力不可避免地相互交织。然而,世界瞬息万变,特别是在中国,新一代人群的生活有更多的选择,对权威的尊重度也有所下降,他们更加独立、自主,勇于采取行动。
针对这一情况,Saar教授指出,目前领导力风格的一大趋势是同时掌握“软性权力”和“硬性权力”技能。
“软性权力”和“硬性权力”是领导者权力和影响力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就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而言,领导者应正确发挥自身的“硬性权力”和“软性权力”,因为两者都代表着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而实现领导者目的的能力。
软性权力在于通过探究和影响、对他人形成影响力的能力。硬性权力指的是宣告自身的地位,并且强硬坚定地指导他人。
“我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软性技能在金融行业中更加重要。如果领导者懂得如何运用软性权力,那么技能就能提高盈利能力,铸造更多成功。倾听、提问、促进参与、提供反馈、辅导、指导,这些方式会让员工更加卓越,也能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和员工留任率。”Saar教授如是说。
“7S”模型
在课堂上,Saar教授指出,为了提高企业业绩,确保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和谐协作,应当在企业管理体系中采用“7S”模型。
“7S”模型涉及7个彼此相关的因素,可分类为“硬性”或“软性”要素,分别为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系统(systems)、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技能(skills)、风格(style)与员工(staffs)。

战略、结构、系统等“硬性”要素较容易定义或辨别,而且管理层能够直接对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战略宣言、组织结构图与上下级关系、正式流程与制度等。
而另一方面,共享价值观、技能、行为准则和培训等“软性”要素则可能较难衡量,并非清晰可见,而更多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但是,组织要实现成功,那么这些软性要素和硬性要素同样重要。
企业的结构、战略、系统、风格、员工和技能都源于组织最初创立的初衷及其为之而奋斗的目标。企业最初的愿景来源于创始人的价值观。随着这些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所有其他要素也会相应改变。
Saar教授不仅向学员介绍了“7S”模型的概念,还对这个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大量实例。例如,苹果公司就是巧妙运用“7S”模型的一大典范。
不同公司之间的企业文化与焦点各不相同。大多数企业可分为四个类别,分别用四个象限表示。其中,横轴代表对内部组织结构的聚焦以及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而纵轴则代表企业内部的监管程度。由纵轴与横轴所分出的四个象限,分别代表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并蕴含着不同的焦点,即创造力、竞争、控制与协作。
按照行业来分,一般而言,从事时尚、媒体、高科技与咨询行业的企业往往聚焦于创造力;制造、投资、矿产与食品行业的企业则通常着眼于竞争;银行、化学品、石油与船运行业的企业更加强调控制性;而非政府组织(NGO)、大学院校、服务机构和初创企业等组织则致力于与他方协作。
正如Saar教授所指出的,要成为一家成功企业,必须在上述四个象限中都胜人一筹,即不断提高创造性、竞争性、控制性和协作性。除此之外,Saar教授还提出,企业还必须“软硬兼施”。硬实力是指合规性、流程、营运卓越、管理制度和竞争;而软实力则是指创造力、团队建设及员工开发。
Saar教授还介绍了领导力的七大要素,即信念(conviction)、理解(comprehension)、能力(competence)、沟通(communication)、勇气(courage)、关怀(caring)与品格(character)。这七大要素共同构成寻找自身内心平衡的基础,而且都源于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
Saar教授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要在金融行业中实现成功,这七大领导力要素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金融行业中的企业面临着最高程度的压力,因此,在商业运作中考虑到人性化因素则极为重要。Saar教授指出,金融机构的员工往往十分聪明,但在情商(EQ)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如果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懂得如何运用倾听、提问、促进参与、提供反馈、指导等软性技能,让员工更加优秀出色,就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员工留任率,从而实现成功。
然而,尽管软性技能与商业成功息息相关,但其重要性却往往被忽略或低估。Saar教授引用数据称,70%的并购项目会遭遇失败,但失败并非由于尽职调查不善,而是因为缺乏软性技能中的重要要素,而此类缺失往往难以辨别与衡量。
课堂上,领导力的七大要素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被问及这门课程为他们带来怎样的启迪时,一些学员表示:“对于管理人员而言,通过适当的沟通方法来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性格,具备同样的重要性。”另一些学员则提出,管理层不能对所有员工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规则,而要深入了解员工的性格,倾听其内心的心声。
思维色彩
在许多情况下,成功在于思维方式。普通人和成功人士之间的最大差异往往在于思考模式。与此同时,思维转变也会为成功几率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然而,我们具备怎样的思维模式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Saar教授将不同的思维模式分类成不同的色彩:即蓝色、红色与绿色。这三种心理学色彩与人类思维一一对应。
蓝色代表行动。具备深蓝色思维的人往往十分果断,常常急于作出判断,而且十分擅长制定规则,促进任务的完成。浅蓝色思维的人则更有可能鼓励和启发他人。
红色代表追求真理。具备深红色思维的人往往井井有条,易于沟通,而浅红色思维的人则擅长与他人沟通。
在所有三种色彩中,绿色在创造和创新方面表现出色。具备深绿色思维的人热爱挑战权威,随时准备将问题转变为机遇。浅绿色思维的人往往对未来具备愿景,因此能够将阻碍蜕变为远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要色彩,但我们的性格均由所有三种色彩混合而成。每个人的色彩构成各不相同,这一点无关紧要,因为每种色彩都具备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因此,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扬长避短。”Saar教授如是说。当被问及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的启迪时,一些学员表示:“在构建企业文化时,浅红色和浅蓝色技能十分重要。”对此,Saar教授的反馈是:软性技能有助于构建信任。
色彩心理学为人们揭示了性格的最深层面。具备此类知识在商业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投资(行业)中,当人们需要更多地依赖于结构和组织时,就会出现更多具备深红色思维的人士。但我认为,他们也需要更多浅红色。如果我是投资者,希望买入某家企业的股票,我该怎么做?我会浏览这家公司的数据。这就是深红色人士的做法。但为了确保盈利,我也需要(采用)浅红色(思维),了解这家企业的人员和文化。”Saar教授解释说。
在课程接近尾声时,Saar教授还提到了硬性思维与软性思维模式。软性思维活泼感性,是创造力的必要要素,然而与硬性思维相比,软性思维对寻找结果的关注度较低。此外,硬性思维也同样重要,它更为理性、客观,不带个人色彩。
“我们需要同样了解软性技能和硬性技能。我对金融人士的硬性技能并不担心,因为他们已经具备这些能力。但是,硬性技能的发挥也需要软性技能的支持,否则容易遭受心理上或实际中遇到的挫折。”
在这门为期两天的课程中,Saar教授展示了大量与领导力有关的经典案例,与他丰富的个人经历相结合,让学员们直观地学习到领导力知识。这门课程带来的整体收获从学员们的评论中可见一斑:“课程让我了解了自身的性格;学会与具备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合作。”、“这门课程的学习成果将有助于我招募和构建团队。”、“同理心、将心比心、触摸心灵,这些关键词都十分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