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MBA
在线咨询
预约咨询
立即申请
手册下载
返回顶部

拾露论坛 | 范必:“全产业链”突围改革拐点

发布时间:2018-09-25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转眼已经过去了40年。对于一个大国来说,40年的时间似乎很短,但连续40年的高速增长却使中国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而今,新的改革战略正在部署,新的改革格局也正在打开。

近期,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EMBA十六期-第一期“拾露论坛”围绕改革课题展开,特邀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的特约研究员范必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格局”为主题的精彩演讲,洞悉改革开放本质,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溯源:增速为何回落

作为与经济大势共呼吸的个体,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速出现了回落,统计数据也能够提供证明——我国GDP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最低点是6.6%,而今年第二季度是6.7%,离上一个低点仅差0.1个百分点。范教授指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本质上来说是改革的滞后。在范必看来,当下所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很准确的方向。供求关系是一种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政府一方面要进行需求管理,一方面要进行供给管理。

范教授首先梳理了我国供需约束的状况。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处在供给约束状态,凭票供应。而后发生了两件大事——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1998年我国宣布供给约束基本结束。从1998年开始,进入需求约束阶段,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外需不足,战略以扩大内需为主。从2014年开始至今,是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同时存在的阶段。

他指出,打破供给约束的落脚点在于改革。目前,我国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在供给侧,但也并不排斥需求侧,所以是一种全面的改革。

求方:改革剑指何方

改革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范教授指出,学术领域讨论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而事实上,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是在我国和在很多国家中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和制度安排。

就计划和市场两体制关系的论题,各界很早就开始了探讨,也产生了多样的观点看法。范教授拨开表象,为学员们剖析了党和国家在制度安排上的演变历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7年“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此范教授得出结论,中国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既不会走计划经济的道路,也不会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基本原则。

他还以“信用双轨”的现象举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不同,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方向。

问法:全产业链改革

在改革的整体框架下,具体领域的改革也紧随大的改革方向。

在宏观调控方面,范教授认为,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用直接调控手段,特别是面对对调控不敏感的市场主体。

谈及财政体制,他指出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方面仍有不太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就各界所关心的地方债问题,范教授认为,地方债确实有风险,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目前是采用全口径管理,计算方法不能合理地测算出实际风险。

在金融方面,范教授总结了目前最大的问题: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脱实向虚。金融改革应该取消计划管理方式,解决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错配问题,对利率体系、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在土地供给侧改革方面,他认为土地是典型的供给约束领域。改革要让土地打破供给约束,最根本的就是不能再用计划的方式来供给土地。


而在价格改革方面,他指出主要思想是减少国家定价。以能源为例,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能源价格下降,下游的终端产的价格也应随之下降。然而事实上,工商企业和居民并没有分享到能源价格下降的好处。改革的问题是一系列的,会涉及到油气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问题。

所有问题林林总总但都一脉相连,各个方面也最终归总于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突出的经济问题,大多可以归结到某一产业链,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产生问题的原因则源自上下游的多个环节。范教授认为,取代“点式改革”的思路是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即“全产业链改革”。

最后,他以“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一定赢在出发的起点,但一定要赢在变革的拐点”总结了此次讲座的主旨,并与学员共勉:希望在这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我们能够真正地把握时机,取得进步。